只为不再翻越六千米的高山——中铁一局四公司施工国道317改线雀儿山隧道施工纪实
多少人赞誉川藏线上的美景是人间天堂,而最美的风景总是在最危险的地方。
追求美景的人,无不向往亲身走一趟川藏线。
进藏最美、最险的公路当属川藏北线——317国道,川藏北线2413公里上的最高峰、第一险就是四川省德格县境内的雀儿山。
雀儿山,藏语为“措拉”,意为雄鹰飞不过去的山峰,山顶终年积雪,主峰海拔6168米,壁立于周围十余座5500米的群峰之中,有“爬上雀儿山,鞭子打着天”的说法,这里严寒缺氧,氧含量只有内地的55%;317国道要翻越海拔5050米的垭口段,是为“川藏第一险”,也是闻名全线的“鬼门关”。
盛夏三伏天,穿着秋冬装翻越雀儿山。
7月26日深夜,记者随着中央媒体采访团,从海拔500多米的成都出发,一路攀升,翻越5座4000米、2座超5000米的大山,气温也从30多度降到0度,经过2天的行程奔波,走进中铁一局四公司充满传奇的川藏公路第一险雀儿山隧道项目;被这支优秀的团队,以卓越的软实力与硬实力谱写的一曲曲壮歌而震撼。
坚守,从肉体到灵魂的极限挑战
“队伍刚来时,人心极不稳定,短短几个月就走了600多人。”
“有人来了车子都没有下,调转车头就走了;带队的说,到这地方来挣钱,会送上命啊!”
“项目人员稳定成了头等大事。”热情,大嗓门的项目常务副经理王刘勋,27日一见面就向记者们介绍雀儿山隧道项目的情况。
雀儿山隧道全长7079米,是国道317线改建工程的重点控制性工程。隧道位于青藏高原东南部、四川省甘孜藏族自治州德格县境内。中铁一局四公司承建隧道出口4695米线路,其中隧道主洞3530米,平导3576米,路基长度1200米,涵洞6座。合同工期54个月。
这是目前在建的、世界上最高海拔特长公路隧道,海拔高达4270米,没有可借鉴的施工经验,建设过程充满着许多未知数。
翻越雀儿山,是几代藏汉人民的期盼。德格县副县长昂翁彭措介绍,自1958年通车后,每年在雨雪天里都有车辆和人员伤亡;隧道建成后,翻越危险的雀儿山将由原来的两个多小时,缩短至10分钟,车辆、行人将会有更大的安全保障;也会降低当地物价,促进德格县的经济、旅游发展。
雀儿山隧道项目2012年6月17日中标,中铁一局集团公司、四公司党政主要领导高度重视,经过一番甄选,选派参与过四川5●12大地震抢险的优秀团队,原四公司副总经理许志忠任项目经理,富有生产管理经验、善于组织协调、1981年出生的王刘勋出任常务副经理,有多条铁路、公路施工经验的姚志军任项目总工程师,机关宣传部贺志杰任专职副书记,在映汶项目主管隧道施工的工区长赵小冬任副经理;除请战自愿上山的员工外,项目部管理团队由四公司在四川省、浙江省境内项目抽调的精兵强将组成。
要完成这一宏伟工程,关键在人。坚守,是从肉体到灵魂对自身的极限挑战。
原项目经理许志忠,常务副经理王刘勋结合中铁一局修建青藏铁路提炼的“艰苦不怕吃苦,缺氧不缺精神,风暴强意志更强,海拔高追求更高”精神,提出了“上得来、站得稳、打得赢”的系统管理思路;一方面对项目管理模式、施组方案、二次经营、场地布置等做了超前策划,统筹各项资源整合利用,加强精细化管理,确保安全、质量、进度、成本全程受控;另一方面及时誓师动员,打破常规,挑战极限,采取驻地、临建、施工齐步走的理念,用中铁一局企业文化来统领团队,统一思想,凝聚人心,鼓舞士气。
其实,最难熬的是最初的日子。
施工作业队长林修建是福建人,第一次上雀儿山,5天吃不下一口饭,只能靠喝水维持;几天后找借口“逃跑”了。
“回到老家,夜里老是梦见雀儿山,工人们都是我带来的,我不能把兄弟们扔在这里自己跑了。我不是这样的人,不光是讲义气,这毕竟是‘世界第一’的工程,人一生也难得遇到几次这样的机会。项目党支部还带领我们集体去瞻仰过修筑康藏公路雀儿山段烈士张福林的墓,也激发了我的斗志与信心。因此,我回来了。”
“钢钎打不进,人也要扎根”。“在雀儿山,拼的就是意志。没有意志你根本待不住。这个地方,缺氧不能缺精神。”王刘勋年轻气盛,“上雀儿山两年多来,我坚持没吸一次氧。”
回想起建点初期,许志忠和王刘勋商议提出的要求和目标依然铿锵有力。
“加快建点速度,尽快完善生活设施,让职工们生活环境安定下来”。“项目要努力实现进度确保,安全受控,工程精品,科研获奖,文化创新,团队提升的六项管理目标。”
驻地建设必须高标准,要为员工建设一个高原上的家,确保大家身体健康,使大家愿意留下来、乐于留下来工作、生活。这是项目班子在项目实施之前的共识。
然而,在高原上建“家”,的确不易。平整场地时,大伙才发现,看着坚硬的土地表皮下面,实际上全部是冻土。挖掘机忙活一天把泥水清理干净了,到了第二天一看,原来的地方又还原成一滩泥水。最后甚至连挖掘机都陷了进去。没办法,他们只能填筑石渣垫地基,前后垫了几万立方。
“越是艰苦的环境,大家越团结,越能激发团队的协作精神。弟兄们真的是太好了,每次义务劳动都是抢着干活。”贺志杰说。
为了早日建设好驻地,在前期施工作业人员少的情况下,渴了,掘开冰层舀水煮开喝;饥了,吃几包方便面;项目管理人员也没日没夜地参与到了建设驻地的工作中。
2012年8月26日,当全国还是酷热难耐时,雀儿山下起了第一场雪。“一定要在中秋节前让大家搬进驻地。”王刘勋心急如焚,掷地有声地对贺志杰讲到。
9月20日,5000平方米的项目驻地基本建成。21日,贺志杰立即疾奔成都购置所需的生活和办公设施,并为大家购置防寒服和厚被褥。第二天一早就往项目返,车到雀儿山垭口5050米的位置,已是第三天的凌晨2点,数十辆大货车因遭遇大雪不敢下山,堵在了山上;漫天鹅毛大雪,天地白茫茫一片。汽车前窗的雪大得根本划不动,行驶几分钟,贺志杰就要下车打着手电用手去划拉一阵。他其实也犹豫了一阵,可一想到山下项目部的弟兄们还在帐篷里,内心焦急,经过沟通,堵停的车辆让出了一条缝隙。司机姚晓彬瞪大了双眼,谨慎驾驶,慢慢腾腾地将汽车挪下了山。凌晨4点多,车子终于开进项目部,有十几年驾车经验的姚晓彬双手与背上全是汗水。项目部的兄弟们用最热情的方式欢迎了他们,大伙连夜卸物......
经过大家的共同努力,在中秋节前,项目人员“告别”住了三个多月的帐篷,“乔迁”进了新修建的5000平方米驻地。
为了大家乐意留下来工作,项目部随之硬化和绿化了场地,建成了温泉浴室、图书阅览室、卡拉OK娱乐室、台球室、篮球场等文体休闲场所。面对严寒,项目部又给每个宿舍购置了取暖电器。
那个冬季,亘古荒芜的高原上,三层台阶式的坡地,房顶红、蓝相间的项目驻地宛如一座城堡巍然矗立其间;项目部内外悬挂的企业核心价值观“追求卓越是我们的人生品格”和“永攀高峰是我们的不懈追求”等标语,展示着全体员工誓让天堑变通途的勇气和决心,特别是鲜艳的国旗和企业天蓝色与橘黄色的刀旗随风飘扬,给路人以昭示和希望。
2012年8月22日,川高公司董事长高淳、副总经理张政国及317指挥部领导一行来到雀儿山隧道建设工地,慰问参建员工,送上慰问品。被中铁一局员工的士气和精神风貌所感染,赞誉道:“你们坚守在这里,就是英雄,就是对社会最大的奉献!”
创新,绽放生命里的智慧之花
雀儿山隧道建设项目所处位置为高原严寒地区,具有“海拔高、地应力高、地震烈度高,低气温、低含氧量、低气压”典型的三高三低特点和隧道将面临滑坡体软弱围岩、三个断层、高原长大隧道通风送氧等重要技术难题,其艰辛程度一开始还是超出了大家的想象。
人刚上高原,多少都会有头胀、失眠、胸闷,血压升高等一些高原反应,严重一点嘴唇会透出紫色。
这里气压值极低,水烧到七八十度就开了,煮饭只能用高压锅。让人捉摸不定的还有“一日有四季、百步不同天”的恶劣气候环境。
在4000米以上的地方行走,人要放缓动作。工地上,含氧量只有平原的55%,不然会喘不上气。机械设备也一样,动力也下降40%,缺氧使不上力。
高原施工,氧气供给最重要。项目部及时投资270多万元在隧道口建设了制氧室、吸氧室,安装了制氧设备,配置了高压氧舱等设施。这犹如项目给每位员工制造了一个绿色的肺,清新的氧气从制氧室里通过管道,直接输送到各项目驻地的办公室,以及隧道掌子面上。
工人们下工后,可以直奔隧道口的吸氧室,制氧室的设备一小时制氧45立方,25个座位能保证两个作业班组的需求,工人们难受了,就拿下墙上的吸氧面罩“吸几口”,缓和一下。
项目部还配备了移动高压氧舱,施工区和生活区都备着氧气瓶。卫生室里的三张输液床,也是经常满员。
在隧道里劳动,需要额外供氧。项目总工姚志军介绍,通过与有高原施工技术经验的科研单位联系,项目采取弥散供氧措施,通过管道,将氧气一直送到掌子面。工人干一个小时,就得休息半小时来缓解缺氧的症状。
2012年9月1日,隧道正式开始向里掘进,施工就步步惊心。最初的130多米是高原特有的地质--冰水堆积垄软弱围岩,工人们用双层超前小导管支护,一寸一寸地往里面抠;掌子面上涌出的水,用导管引流;开挖后再加注水泥浆和水玻璃双液浆,经过6个多月的艰难前行,总算止住了水。
采取了这样有效的技术方案措施,隧道洞身每天向前推进不足0.5米。而正常情况下,隧道每天的开挖进度会达到三、四米。即便这样,险情还是时有发生;但是,每一次都得到有效控制。
冬天零下20多度的低温下,周围山体形状会显著变化。要把洞口撑住、不变形,是个难题。姚志军和技术人员试验了特殊的蛭石混凝土拌料,给洞口明洞段盖上了一层棉被,又用热水加温等办法,度过了寒冬。
隧道通风设施不断改进创新。这么长的隧道,空气密度又低,怎么保证把新鲜空气压到洞的最深处?
姚志军与他的技术团队采用“又吸又吐”的方法,全面进行QC攻关。在优化隧道同步平行立体交叉施工的基础上,采取以巷道式通风为主、独头压入式与巷道通风对流循环相结合的通风系统。改变传统隧道施工压入式通风为主的旧观念,提出洞内粉尘尾气洞内治理的新观念,先后自行研制水幕降尘、干式除尘器、湿式除尘器、静电除尘器、通风加热器、台车辅助通风器......等一大批洞内粉尘尾气治理设备措施。通过以射流风机和抽气机共同运动,而且射流风机也设置成“接力”式的联合,全面“除尘清毒”。
2012年11月份,工程部的6名小伙子为了及时掌握精准的施工测量数据,用了8天时间从海拔5050米的雀儿山公路翻山垭口一直测量到海拔4270米的雀儿山隧道口的公路上。
“即使天下着雪他们也照样上山,然而到了山上,已经是大雪。漫天的雪花不一会儿就会在他们头上和脸上融化为冰冷刺骨的雪水。为了抢时间,技术员要求中午把饭送到山上。傅明佳、李林坤、苟涛、张武阳、贺力力、冯明军的手很快就全部冻烂了,手套都戴不成。”姚志军想起当时的情景,热泪盈眶唏嘘不已。
为了尽快完成这套斜井的方案,测量组的小伙子还爬到了海拔4440米的一个陡峭的山崖上,在长约800米,宽约200米的范围内做断面量测,确定斜井位置。一次,技术员苟涛不小心脚下一滑,脚踝重重地磕在了锋利的岩石上,皮开肉绽。
“白天测量放线,气喘吁吁,晚上睡不着觉,脸上的皮肤掉了一层又一层,看到弟兄们这样拼命努力工作,我感觉对不起大家。”讲起这一段经历,王刘勋眼内盈满泪水。
......
由于地应力和地震断层的威胁,雀儿山隧道采用的各项掘进、支撑、衬护技术都是全国最高水准的,保证了隧道内排水顺畅和洞体结构稳定。
记者见到的雀儿山隧道,比别的隧道工地更干净。四公司在映汶隧道、桃巴隧道创新、改进的隧道全工序同步施工工法在这里得到更进一步地实施。只见,进洞道路整洁平整,衬护工作紧跟掌子面,洞壁水泥喷浆平滑,排水通畅。粉尘也不大——部分得益于隧道中段一道拱门似的喷雾降尘器,正散布细密的水滴到空气里;另外,四公司率先普及的水压爆破技术,也抑制了粉尘的产生。
在掌子面附近, 记者还见到一套逃生设备——直径0.8米,长30米的钢管,从掌子面伸到仰拱及二衬段,万一出现塌方,掌子面上的工人可以从中顺利脱险。
为了加快施工进度,项目部不断优化施工方案。
隧道洞口端原设计是两台阶开挖法,项目技术管理人员通过和业主、设计院等有关方面密切沟通,把原来的施工设计变更为三台阶七步开挖法。这等于在原来的基础上,又增加了一重安全砝码,确保了工程建设质量。
冬季在隧道洞口还搭起了一个厚厚的巨大棉门帘,并在隧道外增设两座锅炉房,保证隧道施工人员、设备、物资的温度;同时,将附近高山温泉引入搅拌站和隧道内,实践证明,这样的措施有效管用。
群众的智慧迸发出强大的力量,科技为施工进度提升平添了双翼;项目部12名党员带头组织技术课题研究,成立了8个QC小组,围绕涌水、冻土、岩爆、供暖、高原功效、机械改良、试验革新、医疗保障、安全施工、通风供氧等方面开展了QC小组活动;与西南交大合作,以产、学、研联动形式攻克施工难关;先后收集了27条合理化建议,形成4项QC成果,上报7项施工工艺工法;目前项目上报了国家级科研1项,股份公司科研1项,集团公司工法7项,国家公路级工法1项,为高原高寒地区隧道施工提供了强大的科技力量支撑。
如今,隧道正洞掘进1521米,平导掘进1759米。
317国道改线德格指挥部工程处罗晋明处长介绍,中铁一局雀儿山隧道开工以来工程进度、安全质量管理、文明施工名列全线前茅,是317国道线上的标杆;并且在晚进场半年的情况下,隧道施工进度超越了其他施工单位。
2012年和2013年初,国道317线俄岗公司与德格指挥部分别召开工作总结暨表彰大会,中铁一局四公司雀儿山项目部被评为全线优秀项目经理部;王刘勋等6人荣获先进工作者荣誉。随后,建设方多次组织其他标段人员到项目观摩学习。
团队,凝聚共生的力量
一支团队,有共同的目标将战无不胜。一支队伍,有坚定的信念必将攻无不克。
2013年8月26日,在施工取得阶段性胜利的时刻,项目部“高扬党旗筑天路,建功高原创一流”主题活动在雀儿山隧道洞口正式启动。国道317线德格县指挥长许金华、中铁一局工会副主席李晓平将“党员先锋队”和“青年突击队”队旗郑重授予党员先锋队和青年突击队队长。全体党员先锋队队员和青年突击队队员发出了“挑战极限战天险,誓为党旗添光彩”的铮铮誓言,宏亮的声音在高原上震荡回响。
许志忠在当天项目座谈会上肯定了前期的工作后,语重心长地对项目部32名员工和作业队代表讲到:万里长征刚起步。我们今天不光要把鲜艳的旗帜插在雀儿山上,还要让旗帜高高飘扬在雀儿山上。
“再大的困难,我们都有信心圆满完成施工任务。早一天建设好雀儿山隧道,让去西藏朝圣者的道路更安全,德格县人民的经济更上一个台阶,大家回家的路也就更近了。”王刘勋似乎永远都充满着激情与斗志。
雀儿山是阻隔世代德格人民出行的最大障碍。
土生土长的国道317线德格段协调办副主任彭措旦珠介绍“这是德格人民世代期盼的一条隧道。”“德格县政府几届班子关于打通雀儿山这道天然屏障的提案就厚达一摞。甘孜州政府相关部门筹划该项工程建设,也已经酝酿了十多年了。”
据悉,为了支持雀儿山隧道建设,德格县在电力紧张的情况下,路桥人才招聘登录作出了优先保证隧道施工用电的制度倾斜。
事实上,整条入藏的生命线国道317线(甘孜段)改扩建工程的实施,在政治、军事,促进民族地区旅游开发、经济发展方面都有着重大的政治意义。这条线路的建设,也得到了党中央、国务院、四川省、甘孜州等各方面的高度关注和大力支持。
能中标该项工程,也绝不是偶然。四公司在四川区域承建了紫坪铺高瓦斯隧道、映汶高速公路控制性工程映秀隧道、桃巴高速公路八庙隧道等重难公路工程项目。特别是在5.12地震抢险中的突出表现,在施工中的标准化管理、技术创新、企业文化等方面得到了各方的充分肯定。
作为团队的带头人王刘勋,是一个敢于担当的人,也是善于调动团队力量的管理者。项目建设初期,就施工方案、协作队伍、物资招标、对外协调、征地拆迁等在班子中进行了分工部署、各司其职;工作中遇到问题总是第一个奔赴现场,详细查看实情,虚心与技术人员沟通、探讨方案,面对软弱围岩与断层带,建立起短进尺、强支护、早封闭、勤量测的安全质量管控体系。
面对家人,34岁的王刘勋是愧疚的:“家里人已经多次催促该要个孩子了。可是,隧道还没有贯通。”
姚志军一家三代都是中铁一局职工。而他从1990年参加工作以来,已参与机场、公路、普铁、高铁、市政等领域17项工程的建设。他讲到:“我爷爷今年91岁了,每次我回去,他都要问我工程干的怎么样。这个项目虽说有很大的挑战,但是你说我能给老一辈丢脸吗?”
贺志杰一个人承担着党务、工会、综合办公室等方方面面的工作。人才网党组织的宣传与教育、工会对项目职工的关心与安慰、后勤办公与生活的保障、现场的宣传策划与制作、迎检工作的接待与部署等等,他都要精心安排与落实,可他时常靠吃药抵抗严重的高原反应。
33岁的副经理赵晓东,在记者面前讲起隧道施工中、因公负伤都没有皱一下眉头,可说起“爱人在生孩子没能及时赶回去,给孩子连一件衣服都没有添置过,结婚几年了,真正待在一起的时间不到两个月.....”却哽咽起来。
年轻的工程部长张海鹏告别刚出世的孩子,主动请缨来到项目。“青藏铁路咱没赶上,这个项目我可不能错过。”
曾经在西藏昌都当过兵的安质部长王志强,更是主动请缨上山的。在项目场地硬化,彩钢房的搭建,草皮的移植,树木的栽种,水管的架设,积雪的清除,安全标识制作、挂设,都能见到他的身影。
......
自然界的挑战总是可以用技术来攻克的。
而真正挑战所有人神经的是高原疾病预防与治疗。
为了确保高原病能得到及时医治,项目上设立了医务室,购置了专门的救护车,从兄弟单位聘请了在高寒地区有医务工作经验的专职医生,和德格县人民医院建立了合作关系,并与第三军医大学高原病预防中心建立了联系。
在项目部医务室记者看到,这里的高原反应药品较为齐全,有3张病床。人才网高延德医生讲道:“从2012年到今年7月底,项目上已有上百人次患上高原病,其中6人经医治后见效不大,都及时地送下山,调换到别的项目去工作了;特别是在漫长的寒冷时节,患一般高原病的人非常多,但是都得到了及时医治,没有人发生大的意外。”
“我没考虑今后会落下什么后遗症。我只关注现在,隧道快打通了,每个人都渴望胜利。”林修建说出了所有人的心声。
现在项目医务室不但承担数百名参建员工的日常医疗任务,还为山下村落的藏族群众积极医治病情,得到了当地群众的颂扬,融洽了民族关系,被传为佳话。
在藏区,任何小事都可能引起民族纠纷,项目以政治的高度协调内外关系,严谨地处理好项目与地方政府和藏族群众的关系。贺志杰成天奔波于县乡村进行协调,费尽口舌,使征地拆迁及时到位。为利用温泉,近700米的山坡,光爬上山就不下十几次,苦口婆心地商量,最终达成协议。
项目利用对面雪山上丰富的温泉资源,为每个办公室和宿舍安装了暖气片,并在项目上建设了浴室和桑拿房。而温泉水管道也埋设到了隧道口的全封闭式的混凝土拌合站和钢筋加工棚里,解决了冬季施工保温和职工生活的大难题。
记者在施工现场碰到了西南交大检测中心的严健博士,他说:这是全国施工难度最高的一条隧道。感谢项目的工程技术人员张小军、张亚鹏每日坚持记录的气象数据;这个项目过程中积累的所有数据,将给未来的高海拔长隧道树立样板——今后十年、二十年,通向青藏高原的几条新道路都要借鉴。
项目部创造的业绩引来国人赞叹,层出不穷的故事吸引了社会各界关注。
2013年5月10日,德格县委常委、统战部长扎西邓珠带领25名寺庙成员,人才网十几位大德高僧来雀儿山隧道慰问祈福,为建设者献上哈达,诵经加持。
2013年8月20日,新华网、人民网、中新网、中国国际广播电台、香港文汇报、四川日报、四川经济日报、四川电视台、四川新闻网、康巴卫视、天府早报、成都商报、腾讯大成网等13家媒体记者集体采访,将这些辉煌业绩的信息迅速传遍全世界。
2014年7月20日,四川省政协副主席高烽一行到现场慰问,参观完项目后感叹:“中铁一局在四川建筑市场是一支敢打硬仗,能打胜仗的队伍,雀儿山这种重难点项目只有交给你们,大家才能放心,这是藏区人民的幸运。”
7月27日,人民日报摄影部副主任雷声代表中央媒体采访团一行,用感动、震憾、惊叹六个字表达了对雀儿山隧道建设者的敬重。
同日,四公司党委副书记、纪委书记游宏生受党委书记张国强,总经理孔凡强,安全总监兼四川工程事业中心总经理刘新文的嘱托,与项目部28位坚守的勇士们进行了座谈;小伙子们没有向组织提什么过高的要求,经过商议,项目部将加大高原病的预防,开始实行带薪强制下山休假20天的制度,确保参建员工的身心健康。
.....
28日下午,采访团一行依依不舍地离开项目部。
著名藏族歌唱家亚东曾来项目采风,感动地哼唱起“从此高山不再险阻,让幸福和谐的光芒,闪耀在高原深处.....”
记者们恍惚听到这“天籁之音”,不仅回首仰望雀儿山。
回首仰望雀儿山,山顶依然云雾缭绕;即将贯通的隧道只是改变了普通行人的道路;而执着追求美景的探险者,依然在攀登一座座高峰,欣赏着瑰丽的人间美景。
回首仰望雀儿山,山顶的风帆吹动着经文,犹如川藏线上朝圣者们虔诚地五体投地,一遍又一遍地叩首。相信很快,通天的大路,必将“康巴文化”、“格萨尔王史诗”、“南派藏药”、“藏传佛教经书”传播向四面八方,让人们追寻灵魂的安宁和幸福的脚步更加响亮,队伍更加绵长......
Copyright C 20092014 All Rights Reserved 版权所有 路聘网 备案号:粤ICP备19030684号
地址:东莞市南城区鸿富路92号中环100 EMAIL:2234463595@qq.com